青医附院急救医学中心前身为急诊科,始建于1985年,历经几代人的努力,业务水平不断提高,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部门。
现有医护人员145名,床位140张,正副教授6人,博士4人,硕士37人.年急诊50000人次,住院2800人次,手术900人次。
指导思想
1、技术先行,科技为先,人才为本。
2、急救医学中心?要是对病人生命的急救过程发挥其独特作用,突出一个“急、快、好”,应达到及时、便捷、有效。其特色是自成体系、功能齐全、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急救绿色生命通道。中心下设三个中心,即心、脑血管病救治中心、复合创伤救治中心,以加强医疗科为后盾。
3、创优质服务,有专业特色,医教研并驾齐驱,协调发展。
4、保医疗安全,促全科发展。
5、狠抓三基三严,注重环节质量。
6、争创全省重点学科。
7、建章立制 规范行为。
学科科研
于2002年创办山东省重点学科。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数次成功举办学习班。
近几年来在省级及
...(查看科室全部简介)
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,其中中华系列20篇,2篇被SCI收录;编写著作12部,其中主编8部。承担国家科委协作课题二项,山东省科委、卫生厅、教委、青岛市科委等科研课题10余项;已获得国际先进、国内领先科研成果鉴定10余项,获省、市科技进步奖6项。在研课题共计18项。
获奖成果四项,省卫生厅一项、省教委两项、市科委一项。目前中心仍承担山东省卫生厅,山东省教委,青岛市科委科研课题各一项。获奖成果有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,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,青岛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。
主攻方向:急症危重疑难病医学、多脏器功能衰竭、心脏血管介入治疗及多发性复合性创伤的诊治与研究。多脏器功能衰竭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、难点之一,有着很高的使用价值,且代表着当今临床研究的先进水平。
医疗技术
1、急诊内科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衰竭、急性冠脉总合征的介入治疗、急性冠脉造影、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型术、支架治疗急性心梗、急诊确诊夹层动脉瘤。进一步研究无创通气在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中的应用、小潮气量高peep通气在ARDS中的应用等。科内备有先进的美国监护中?站、智能化呼吸机、心肺复苏器、奥林XQ40纤维内窥镜、DSA血管造影系统、Aloka超声诊断仪、血液透析等一批精密仪器。
2、急诊神经内科 推广超早期脑血栓形成动静脉溶栓,在国内率先开展针灸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、无创立体定位下脑出血血肿引流术等新技术及心理治疗、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治疗神经系统急症。并进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、定位诊断的研究。
3、急诊创伤外科 以创伤骨科及创伤重建为主。开展国内先进、国际领先的颈椎骨折前路减压带锁钉钛钢板内固定术、胸椎后路减压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、腰椎侧前方减压 Z-plate内固定术、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治疗髋臼前柱骨折、前后联合入路重建钢板治疗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治疗各种肌腱、韧带损伤等。
4、急诊普外科 以急腹症及腹部创伤外科治疗为主,在腹部开放性、闭和性损伤、急性胰腺炎、胆石症、消化道穿孔、肠梗阻、阑尾炎等常见病方面技术娴熟。并且开展了肛周脓肿一次切开引流术、直肠下短粘膜环形切除治疗重度痔(PPH手术)。
5、ICU 在急、危、重病人监测和抢救、各种生命支持设备和技术应用、肠内外营养支持等方面处于省内领先、国内先进水平。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动态肺功能和代谢状态的监测与干?技术治疗ARDS和MODS。分别肺通气+灌洗治疗吸入性肺炎或肺实变技术
急救医学研究室、急诊化验室:已具备一定的临床研究设备和水平。
发展规划
急救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和跨专业学科, 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。 我们的目标是:把急救医学中心管理模式.人才.设备.科研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,争创全国一流,为我国急救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。
1、床位规划
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普及及规范,社会对急救的要求越来越高,现有的床位远不能满足需求,我院把发展急救医学作为”十五”规划的重中之重,床位力争扩大至200张。
2、人才规划
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及继续医学教育,力争使90%以上的医师达到硕士以上学历。人才梯队趋于合理。
3、设备规划
引进中央脑电监护系统,更换原有的DSA,增加手术室的配置扩
大手术范围,提高创伤急救手术难度。扩大ICU监护病房。
4、科研及临床规划
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,急性心肌梗死PTCA介入治疗。
运用针刺及中医药、低温脑保护、康复、心理等各种干预措施,对急性脑血管病进行综合治疗,形成自己的特色。
开展血管吻合、断肢再植、臂丛神经修复等各种手术,进行复杂创伤急救及预后评?的研究
(隐藏科室简介)
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
2月6日
星期四
2月7日
星期五
2月8日
星期六
2月9日
星期日